铝土矿作为铝产业链的起点,对下游产业成本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重大,我国铝土矿资源具有独特的“高铝、高硅、低铁、低硫”特征,面对国内资源禀赋不足与未来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挑战。在铝土矿开发方向,鑫海可提供专业的铝土矿采选技术与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升铝硅比与资源回收率,优化运营成本,为保障国家铝资源安全、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铝土矿作为铝产业链的起点,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开发价值。从经济上看,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下游电解铝等产业的成本与安全,我国每年相关铝土矿需求已超1亿吨。在战略层面,铝作为轻量化金属,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节能降碳的关键材料,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铝土矿资源具有独特的“高铝、高硅、低铁、低硫”特征,以一水硬铝石型为主,面对国内资源禀赋不足与未来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挑战,推进深部开采和低品位矿高效利用技术,已成为保障资源安全和促进行业升级的核心方向,技术领先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本文将围绕铝土矿采矿及选矿两大方面展开介绍。
铝土矿硬度大、密度适中,其化学成分以Al₂O₃和SiO₂为主,两者含量之和占矿石总量的60%-80%,铝土矿的矿物组成直接决定其选矿难度。我国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的矿物组成可分为三类:
铝矿物:以一水硬铝石为主导,占矿物总量的40%-60%,晶体呈片状、柱状,常与含硅矿物共生;少量一水软铝石,仅在部分贵州铝土矿中存在,含量通常<5%,其溶出活性略高于一水硬铝石。
含硅矿物:是影响铝土矿品质的杂质,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石英等,其中高岭石与一水硬铝石的嵌布关系密切(多呈细粒包裹或连生),是选矿脱硅的主要目标矿物。
其他杂质矿物:包括赤铁矿、钛铁矿、菱铁矿等含铁矿物,以及微量的硫化物、碳酸盐矿物,这类矿物对氧化铝生产影响较小,部分可通过磁选去除。
我国铝土矿矿床多为沉积型隐伏矿床,埋藏深度普遍在100-500米,且地表多为农田、林地,因此地下开采是主体方法,仅少数浅部矿床会采用露天开采。
通常,铝土矿地下开采的要点是“开拓系统选择”,需根据矿床埋深、矿体厚度及形态选择合适的开拓方式,如竖井开拓、斜井开拓、联合开拓等。
竖井开拓:竖井开拓以垂直井筒为核心运输通道,适用于埋藏深度>300米、矿体厚度>5米的矿床,通过开凿直径5-7米的竖井(深度300-600米),配备提升机实现人员、设备与矿石的运输。竖井作业需避开断层破碎带、高水压地层,井筒穿过岩层以完整砂岩、泥岩为主,岩石坚固性系数f值≥6。
斜井开拓:以倾斜井筒为运输通道,具有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适用于埋藏深度100-300米、矿体沿倾斜方向延伸较长(>500 米)的矿床,斜井坡度15°-25°,断面4m×3m,通过皮带输送机或矿车运输矿石,建设成本比竖井低30%-40%,但运输效率较低,适合中小型矿山。对于地表地形要求,需与矿体倾角相近±5°,可减少井筒开挖量。开发方式可采用台阶式掘进法,炮孔深度2.5-3米,循环进尺2-2.5米;井筒两侧需设置躲避硐室,供人员躲避矿车或胶带输送机故障。
联合开拓:通过竖井+斜井的组合形式,兼顾不同埋藏深度、不同形态矿体的开发需求,如浅部矿体通过斜井开采,深部矿体通过竖井开采。适于浅部(100-300米)矿体沿倾斜延伸长+深部(>300米)矿体厚大的复杂型铝土矿,或矿体倾角变化大(浅部15°-25°、深部>60°)的矿床,可实现资源的全深度、高效回收。联合开采通常采用先浅后深、同步施工的策略方案,先开挖斜井,实现浅部矿体快速投产;同时开展竖井前期勘察与设计,待浅部投产后再启动竖井施工,平衡投资压力与开发进度;联络巷施工需采用超前支护,穿越断层破碎带时需注浆加固。
铝土矿地下开采设备需适应高硬度、深部、低品位的开采环境,主要应用的设备包括:穿孔设备、爆破设备、装载设备、运输设备及支护设备等。
穿孔设备:采用潜孔钻机或牙轮钻机,在矿体中钻凿爆破孔,孔网参数5m×5m-8m×8m,其中潜孔钻机适用于硬度较高的铝土矿,穿孔效率达15-20m/h。
爆破设备:常采用乳化炸药,其抗水性能好,适应井下潮湿环境,通过毫秒延期雷管实现分段爆破,控制矿石块度,爆破后矿石回收率达85%-90%。
装载设备:主要为地下铲运机,适用于狭窄井下空间,铲装效率达30-50d/h,部分大型矿山采用遥控铲运机,减少人员井下作业风险。
运输设备:井下采用矿用卡车或皮带输送机,地面采用重型自卸车运输至选厂,运输过程中需做好防尘措施,符合环保要求。
支护设备:深部开采需加强巷道支护,采用锚杆、锚索与喷射混凝土组合支护,确保巷道稳定性。
铝土矿选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选矿手段去除矿石中的含硅矿物,以此来提升铝硅比(A/S)。通常拜耳法生产氧化铝需铝土矿铝硅比(A/S)≥7,若A/S<5会大幅增加碱耗、降低回收率,且我国70%以上铝土矿为A/S=2~5的低品位矿,脱硅可将其转化为合格原料;脱硅需满足SiO₂去除率≥60%、Al₂O₃回收率≥85%、吨矿成本<100元的要求。而要实现高效脱硅,需依托适配的铝土矿选矿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浮选脱硅是基于铝矿物与含硅矿物的表面疏水性差异,通过添加药剂使含硅矿物附着于气泡表面被去除,适用于嵌布粒度较细、含硅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的铝土矿。浮选时,用碳酸钠调节pH=9~11的碱性矿浆中,用脂肪酸类捕收剂选择性吸附于高岭石表面,使其疏水性增强,再通过起泡剂产生稳定气泡,含硅矿物随气泡上浮成为尾矿,一水硬铝石留在槽底成为精矿。
浮选选别铝土矿,其工艺成熟、处理量大、铝回收率可达85%~90%以上。局限是药剂用量大、对含硅矿物类型敏感、矿泥会消耗药剂,需提前脱泥。
化学法脱硅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含硅矿物分解或溶解,适于嵌布粒度非常细(-0.045mm占 90%以上)、含硅矿物与铝矿物紧密连生的难选铝土矿,尤其能有效去除石英等物理选矿难以分离的硅矿物,是制备高铝硅比精矿(A/S≥10)的主要技术。化学脱硅主要有焙烧-氢氧化钠溶出法、氢氧化钠直接溶出-分选法两种。
焙烧-氢氧化钠溶出法:将铝土矿在700-800℃下焙烧2-3小时,使高岭石分解为活性更高的偏高岭石;随后加入 20%-3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20-150℃、0.3-0.5MPa条件下搅拌溶出,硅矿物与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硅酸钠;最终通过过滤分离硅酸钠溶液与铝矿物,得到高纯度一水硬铝石精矿。
氢氧化钠直接溶出-分选法:无需焙烧预处理,直接将原矿磨细至- 0.074mm占95%,加入30%-35%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80-200℃、1.0-1.2MPa高压反应釜中溶出;通过控制反应时间,使硅矿物优先溶解,铝矿物在该条件下溶解率<5%;溶出后通过离心分离,沉渣即为铝精矿,上清液经蒸发回收硅酸钠。该方法流程较短,但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高,投资成本比焙烧法高20%-30%,适用于硅含量>18%的高硅铝土矿。
生物法脱硅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硅酸盐矿物发生生化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实现硅矿物与铝矿物的分离,具有能耗低、无污染的特点。常用微生物流程:硅酸盐细菌、真菌。其中硅酸盐细菌可分泌有机酸,通过螯合作用破坏硅矿物晶体结构;真菌(黑曲霉)代谢产生的葡萄糖酸能与硅矿物中的铝、铁离子形成络合物,加速硅矿物溶解。其流程:将微生物接种至含矿浆的发酵罐,通入空气曝气培养,微生物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反应5-7天后,硅矿物溶解率达40%-60%,通过沉淀分离去除含硅溶液,得到铝精矿。
铝土矿选矿工艺流程需根据矿石特性与脱硅技术选择,形成预处理-磨矿-选矿-脱水的闭环,典型流程分为浮选脱硅流程、化学脱硅流程与联合流程三类:
破碎:将原矿经破碎机进行粗碎、中碎和细碎作业。采用颚式破碎机粗碎至<100mm、圆锥破碎机中碎至<20mm、反击式破碎机细碎至<5mm,确保后续磨矿效率。
脱泥:细碎后的矿石进入水力旋流器,在定量压力下进行脱泥,去除<0.01mm的矿泥。其中矿泥含铝量低,直接作为尾矿排放,而沉砂进入磨矿工序。
磨矿分级阶段是实现矿物单体解离的主要环节,采用球磨机+水力旋流器构成闭路磨矿系统,磨矿浓度可控制在75%-80%范围,磨矿细度为-0.074mm占90%-95%,通过调整旋流器溢流浓度控制,确保含硅矿物与铝矿物单体解离达到90%以上。
浮选是铝土矿脱硅的关键环节,将磨矿后的矿浆给入搅拌槽中进行调浆,加入碳酸钠调节pH值至9-11,搅拌10-15分钟使矿浆均匀;随后加入脂肪酸类捕收剂,搅拌20-30分钟,确保药剂与硅矿物充分作用。然后给入浮选环节,进入浮选机,进行粗选+多次精选+扫选的多段浮选流程。
粗选:使用XCF-KYF型浮选机,通过控制刮泡速度,确保粗选尾矿硅含量<5%;
精选:粗选精矿进入精选槽,减少捕收剂用量,进一步去除残留硅矿物;
扫选:粗选尾矿进入扫选槽,补加少量捕收剂,回收未被吸附的铝矿物,扫选精矿返回粗选重新处理。
铝土矿精选别后含有定量水,需进行浓缩脱水获得铝土精矿。其流程为:浮选精矿进入浓缩机,加入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控制底流浓度60%-65%,溢流清水返回磨矿或调浆工序循环使用;浓缩底流进入厢式压滤机,在定量压力下过滤,得到滤饼含水率12%-15%的铝土矿精矿。
精矿通过皮带输送机输送至密闭料仓储存,防止受潮结块;运输采用罐车或密闭皮带,避免粉尘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铝土矿采选技术的要点是适配资源特性、平衡效率与成本。我国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的高硅特性,决定了浮选脱硅是当前主要技术,化学脱硅适用于难选高硅矿,生物脱硅是未来绿色方向;采矿以地下开采为主,需通过装备升级应对深部矿床开采难度;选矿设备与药剂的选择需围绕提升铝硅比、降低能耗展开,智能化与绿色化是技术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对于铝土矿企业,需根据矿石特性与项目规模,科学选择采选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