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来源:鑫海矿装 (32次浏览)
碳酸盐岩型萤石矿主要由氟化钙组成,通常与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共生。这类矿石的特点在于其复杂的矿物组合和较低的萤石品位。矿石中的萤石颗粒大小不一,从微细粒到粗粒均有分布,并且常常伴随着其他有价值的伴生矿物如重晶石、石英等。针对碳酸盐岩型萤石矿石的选矿技术常有浮选法、重选法、磁选法和化学选矿法几种。
正浮选:利用矿物表面的润湿性差异,通过添加特定的捕收剂,使萤石表面疏水而附着在气泡上,与其他矿物分离。对于碳酸盐岩-萤石型矿石,一般使用脂肪酸类捕收剂,如油酸、油酸钠等,它们能选择性地吸附在萤石表面,使其具有可浮性。一般是先将矿石破碎、磨矿至合适的粒度,使萤石与脉石矿物充分解离。然后在矿浆中加入调整剂,如碳酸钠等,调节矿浆的pH值,再加入捕收剂和起泡剂,通入空气形成气泡,萤石颗粒附着在气泡上上浮至矿浆表面,刮出泡沫即得到萤石精矿。
反浮选:是使脉石矿物表面疏水上浮,而让萤石留在矿浆中。常用于处理碳酸盐含量较高的矿石,通过添加能选择性地使碳酸盐矿物疏水的捕收剂,如胺类捕收剂,将碳酸盐等脉石矿物浮出,实现萤石与脉石的分离。同样先进行破碎、磨矿作业,之后在矿浆中添加抑制剂,抑制萤石的可浮性,再加入针对脉石矿物的捕收剂和起泡剂,使脉石矿物上浮,剩下的矿浆即为萤石精矿。
碳酸盐岩型萤石矿的重选是基于萤石与碳酸盐等脉石矿物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萤石的密度一般在3.18g/cm³ 左右,而碳酸盐矿物的密度相对较小,通过重选设备产生的重力场,使不同密度的矿物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沉降速度和轨迹,从而实现分离。
矿石经破碎、磨矿后,进入跳汰机或摇床,在水流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萤石颗粒沉降到下层,而密度较小的碳酸盐等脉石矿物则留在上层或被水流冲走,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重选法一般用于处理粗粒嵌布的萤石矿石,常作为浮选前的预选作业,以抛除部分脉石矿物,提高入选品位。
碳酸盐岩型萤石矿磁选是利用矿物的磁性差异进行分离。虽然萤石本身是非磁性矿物,但矿石中的某些伴生矿物可能具有磁性,如铁矿物等。通过磁选设备产生的磁场,使磁性矿物被吸附在磁选设备的磁极上,而萤石等非磁性矿物则随矿浆流走,实现磁性矿物与萤石的分离。
矿石经过破碎、磨矿后,进入磁选机进行磁选作业。根据磁性矿物的磁性强弱,可采用不同磁场强度的磁选机。弱磁性矿物需用强磁选机,强磁性矿物用弱磁选机即可。磁选法通常作为辅助选矿方法,用于去除矿石中的磁性杂质,提高萤石精矿的质量。
酸浸法:是利用酸与矿石中的碳酸盐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将其溶解去除,从而提高萤石的品位。常用的酸有盐酸、硫酸等。主要是碳酸钙等碳酸盐矿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钙,而萤石(CaF₂)不与盐酸反应,从而实现杂质的去除。一般流程是将矿石破碎、磨细后,与酸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适当的温度和搅拌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通过过滤、洗涤等操作,得到酸浸后的萤石产品。酸浸法可有效去除矿石中的碳酸盐杂质,但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水,需要进行处理以防止环境污染。
碱熔法:在高温下,利用碱性物质与矿石中的某些杂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从而与萤石分离。一般,在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的作用下,矿石中的二氧化硅等杂质可生成硅酸钠等可溶性物质。流程是将矿石与碱性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高温炉中进行熔炼。熔炼后的产物经水淬、浸出等操作,使杂质溶解在溶液中,通过过滤、洗涤等步骤得到萤石产品。碱熔法对设备要求较高,且能耗较大,但对于一些难选的萤石矿石具有较好的选矿效果。
上述是碳酸盐岩型萤石矿的选矿方法的介绍,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根据矿石的性质、品位、嵌布粒度等因素,设计适合的萤石矿选矿工艺方案,若是复杂难选型萤石,多会采用多种选矿技术,形成联合选矿工艺,以达到适合的选矿指标,提高萤石的回收率和精矿品位。
上一篇: 多种复杂难选铁矿石的选矿技术解析
下一篇: 常用的锑矿浮选选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