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来源:鑫海矿装 (40次浏览)
氧化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铜矿资源,其矿物种类繁多,包括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矾类矿物和硅孔雀石等,通常由硫化铜经过缓慢氧化变质而成。由于氧化铜矿结构松散、粒度分布不均、含水含泥较多且伴生多种组分,其选矿过程较为复杂。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并满足市场需求,目前选矿厂主要采用浮选法处理氧化铜矿石,浮选法无法满足要求时则辅以化学选矿法。根据所使用的浮选药剂不同,常见的氧化铜浮选方法包括硫化浮选法、脂肪酸浮选法、胺类浮选法、乳浊液浮选法以及螯合剂-中性油浮选法等。
氧化铜硫化浮选法主要用于处理氧化铜矿和混合铜矿,分为直接硫化浮选法和水热硫化浮选法两大类。
直接硫化浮选法:是将磨细后的矿浆中氧化铜矿物先用硫化剂(如硫化钠、硫化氢、硫化钙)在适度的PH条件下进行硫化反应;同时,由于硫化剂易于氧化且作用时间短,所以应采取分步添加,并配合硫酸铵和硫酸铝等药剂促进氧化矿物的硫化,从而显著改善浮选效果。硫化完成后,再加入包括高级黄药、乙基黄药、黑药、脂肪酸等在内的捕收剂进行浮选,从而实现矿物的富集。该工艺主要针对铜的碳酸盐矿物,如孔雀石、蓝铜矿和赤铜矿,但对于硅孔雀石则需要先进行特殊预处理,否则硫化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硫化。
水热硫化浮选法:是在常规硫化浮选基础上的延伸与强化,其核心在于利用热压条件下强化矿石的预先硫化过程,即在高温高压下让硫与氧化铜充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且易选的人造硫化铜矿物,并在温水中完成浮选回收。这一方法不仅工艺简单、回收率高,还能有效克服细泥对浮选过程的不利影响,但对温度要求非常高,燃料消耗大且硫化时间较长。
氧化铜脂肪酸浮选法,也称直接浮选法,主要适用于脉石非碳酸盐类的氧化铜矿物,该方法采用脂肪酸及其皂类作为捕收剂进行浮选,在浮选过程中通常需添加脉石抑制剂(水玻璃、磷酸盐)及矿浆调整剂(碳酸钠)等,以优化浮选环境。脂肪酸类捕收剂对孔雀石和蓝铜矿具有良好的捕收能力,尤其是烃链较长的脂肪酸,其捕收能力更强。然而,该方法选择性较差,并且容易受温度影响,因脂肪酸具有较高的凝固点,尤其是高级脂肪酸,在矿浆中难以分散和溶解。通常采用混合脂肪酸,而非单一脂肪酸,以提高浮选效果。但若脉石中含有大量铁、锰等矿物,则选矿指标会变差,且矿泥的存在也容易导致脂肪酸失效,从而影响浮选效果。
胺类浮选法(又称阳离子捕收剂浮选法)是有色金属氧化矿常用的选矿方法,特别适用于氧化铜矿中的蓝铜矿、孔雀石和氯铜矿,同时也可用于铅、锌矿物的选别。该工艺主要以胺类捕收剂为主,具有捕收能力强、浮选速度快和回收率高等优点,能够有效浮选孔雀石和蓝铜矿。然而,由于胺类药剂对部分脉石矿物也具有捕收作用,因此在选别前常需进行预先脱泥处理,以防止脉石干扰;但对于泥质氧化铜矿,预先脱泥可能会引起铜流失,选择此法的前提是须先寻找合适的脉石抑制剂,如海藻粉、木素酸盐(或纤维素木素磺酸盐)和聚丙烯酸等。此外,为了提高选别效果,通常建议在使用胺类捕收剂前对矿石进行硫化处理或添加适量的非离子型添加剂。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该方法浮选效率高,但浮选泡沫难以消散、药剂价格昂贵且对矿泥敏感,因此在实际应用前应先进行充分的选矿试验以确定工艺的适用性。
乳浊液浮选法主要将氧化铜矿物进行硫化处理,使其表面具备亲油性;随后,加入有机铜配合剂(如苯并三唑、甲苯酰三唑、巯基苯并噻唑、二苯胍等),进一步稳定矿物的亲油表面;并且利用非极性油乳浊液(如汽油、煤油、柴油等)覆盖矿物表面,使其形成强疏水性的可浮状态,从而增强矿物与气泡的黏附性,实现有效分选。此外,为提高选择性,还需添加丙烯酸聚合物和硅酸钠等选择性抑制剂,以抑制脉石矿物的浮选,提高精矿品位。
鳌合剂浮选法及鳌合剂–中性油浮选法,是一种采用螯合剂或螯合剂与中性油联合组成捕收剂体系对氧化铜矿进行浮选的工艺,主要针对难选氧化铜矿物(如硅孔雀石)。该方法具有选择性高、捕收效果好和分选指标优异等优点,同时能显著降低药剂消耗。此外,螯合剂在浮选过程中不仅作为捕收剂和活化剂发挥作用,而且通过选择性地与矿物表面的铜离子反应生成亲油性、疏水的螯合物,再借助中性油使该螯合物随油分上浮,从而实现快速、富集率高的浮选效果,同时还能大幅减少硫化钠的用量。
对于氧化铜矿而言,其浮选技术较为复杂,涉及捕收剂的选择、矿浆pH值调控、活化剂的应用以及混合用药策略等多个环节。因此建议先进行选矿试验。通过综合分析不仅能优化工艺参数,还可实现氧化铜矿的高效回收,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 CIL炭浸提金技术的流程有哪些?
下一篇: 锂的浮选工艺流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