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金矿石的几种提金技术深度解析

氧化金矿石的几种提金技术深度解析

2025-08-13 来源:鑫海矿装 (4次浏览)

添加微信:15311826613
153-1182-6613 点击添加微信
已复制微信号,添加好友,获取厂家报价!

随着金矿资源的日趋减少氧化金矿石成为了投资者的主要开发目标,由于氧化金矿石是金矿石在表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类型,其金的赋存状态复杂、矿石性质特殊,在选矿提金方面,难度相对较大。本文将针对氧化金矿石性质及其几大常见提金技术进行展开介绍。

一、氧化金矿石特点

氧化金矿石的特点源于“表生氧化”过程,是原生硫化金矿石经长期风化,硫化物被氧化为铁氧化物,金颗粒暴露或与氧化物共生,同时伴随泥质矿物富集,形成“含泥高、金粒分布两极化、硫化物低”的典型特征。

氧化金矿石

(图片源自网络)

含泥高:氧化金矿石的含泥量通常在15%-40%,甚至有小部分可达50%以上,这些泥质主要来自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黏土,具有强吸水性和分散性,遇水后易膨胀形成泥团,堵塞矿石空隙,进而降低矿堆渗透性;另外,矿泥表面带负电,会吸附氰化物和金氰络离子,增加药剂消耗。

金粒分布两极化:粗粒明金(>0.1mm)与微细粒金共存,其中粗粒明金占比10%-30%,多为氧化过程中次生富集的游离金,易回收,可先重选在浸出;微细粒金(<0.01mm)占比高达70%-90%,且部分被其他矿物包裹,需破坏矿物结构才能暴露。

硫化物含量低:氧化金矿石中硫化物含量通常<5%,且多为铁氧化物,虽可直接氰化浸出,但金易与铁氧化物形成“金-铁氧化物复合体”,增加药剂消耗,同时Fe³⁺与CN⁻结合生成Fe(CN)₆³⁻,会干扰金的溶解与吸附。

矿浆性质波动大:氧化矿石中含大量可溶性盐和酸性矿物,导致性质很不稳定。pH值易波动,且高浓度Fe³⁺会氧化金颗粒表面,形成钝化膜,阻碍金与氰化物反应。

二、氧化金矿石常用提金技术

针对氧化金矿石的特点,行业形成了以“浸出”为核心,结合预处理和强化吸附的技术体系,不同方法在适配场景、工艺细节上各有侧重。

1、氧化金堆浸提金

氧化金堆浸提金

堆浸提金是利用重力让浸出液渗透矿堆,溶解金后回收,适合处理成本敏感、渗透性较好的矿石。当含泥量含泥量<20%、粗粒明金占比>20%、渗透性好(>0.05m/h)的氧化矿,采用堆浸法能获得理想金精矿。一般,先将矿石碎至-20mm范围,将其堆成8-10m高矿堆,底部铺设防渗膜收集浸出液;喷淋氰化液,石灰调节pH=10-11,浸出30-60天;粗粒明金可在破碎后直接用重选提前回收,进而减少浸出压力。

2、氧化金制粒堆浸提金

制粒堆浸提金是通过添加粘结剂将泥质矿石制成颗粒,用此来提高其渗透性,改善其堵泥情况。通常,含泥量在20%-40%的氧化矿,通过破碎至-10mm后,加入3%-5%水泥粘结剂和0.5%-1%石灰,来调节pH,再用滚筒制粒机将其矿粒制成3-10mm颗粒,使其矿粒间形成孔隙,增强渗透性。再堆成10-12m矿堆,进行喷淋和浸出,浸出周期约40-70天。

3、氧化金碳浸提金

氧化金碳浸提金

碳浸提金是将磨矿后产品,直接给入浸出槽中同步完成氰化溶解和活性炭吸附的方法,该方法有效规避了细泥吸附金离子,适合含泥高、微细粒金为主的矿石。